红领巾追圾行动丨“阿拉分类”志愿服务品牌 NO.10
宁波开展垃圾分类工作已有11年之久,在这一过程中,志愿者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。无论是桶边督导,还是入户宣传,抑或培训宣讲,处处都能看到他们活跃的身影。近年来,宁波市持续完善垃圾分类志愿服务体系,注册垃圾分类志愿服务者人数已经超过28万。在这庞大的志愿者群体里,涌现出了众多优秀的志愿服务团队。宁波市积极挖掘并培育这些团队,致力于推动优秀团队将志愿服务项目化,让优秀项目走向品牌化。
接下来,我们也将通过 #宁波“阿拉分类”志愿服务品牌#系列,认识宁波本地一个又一个优秀的垃圾分类志愿服务团队。
让我们一同走近
余姚市小卷毛公益服务中心
听一听他们的志愿服务故事
红领巾追圾行动
垃圾分类说来简单,却是一项长期坚持的任务,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。因此,余姚市小卷毛公益服务中心着力于小朋友这个群体,以“小手”拉“大手”,以点带面,共同践行垃圾分类。同时,通过开展持久且多样的垃圾分类志愿活动,链接丰富的社会资源,引导孩子同家长一起,齐心推进垃圾分类行动,携手打造美好家园。
展开剩余73%“红领巾追圾行动”具有三大特色:
一是“烟头回家”主题活动。烟蒂,是一座城市中最不起眼的垃圾,它体积小、易藏匿且清理难度大,被随意丢弃的烟蒂不仅损害市容市貌,也是道路保洁工作的重难点之一。因此,团队开展“烟头回家”活动,和孩子一起,用“小烟头”撬动“大文明”,让烟头回家,给垃圾分类。打造出更干净、更宜居、更文明的美丽家园。
二是“垃圾分类进校园”主题活动。通过活动,将垃圾分类的知识和理念引入校园,培养在校学生的环保意识,使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垃圾分类观念。通过课堂教学、实践操作等多种形式,让学生深入了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,学会正确分类垃圾。
三是垃圾分类督导和宣传。以孩子为主力军,采取督导与宣传并重的策略,双管齐下。一方面,亲子携手,在垃圾分类投放点担任“小小督导员”,引导并监督社区居民正确分类投放垃圾,形成家庭带动社区、孩子影响成人的良好氛围。另一方面,通过多样且持久的宣传方式,让孩子在掌握垃圾分类知识后,积极化身“小小宣传员”,向家人、邻居和社区居民普及垃圾分类的知识和技巧。
此次“红领巾追圾行动”,取得了诸多成效。三年来,在“烟头回家”主题活动中,利用寒暑假和节假日,团队组织中小学生开展大大小小活动300余场,20多个学校、100多个班级、6000余人次参与,累计服务时长5万多小时,先后被学习强国、新蓝网、宁波晚报、余姚日报等多个媒体相继报道。
在“垃圾分类进校园”主题活动中,团队共到12个学校、30个班级开展活动,近1500人次受益。主题活动的开展,不仅向师生普及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与具体操作方法,更是成功促进了环保意识的显著提升和行为习惯的积极转变,校园环境的整洁度和资源回收效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。
在垃圾分类督导过程中,孩子在垃圾分类投放点担任桶边“小小督导员”,不仅自身对垃圾分类的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,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,进一步加深了对环保重要性的理解。在担任督导员的过程中,孩子们积极引导和监督家人、邻居正确分类投放垃圾,有效提升了社区垃圾分类的准确率和参与度,使社区的环境更加整洁明亮。
同时,每年会组织举办两次以“生活垃圾分类”为主题的大型宣传活动,邀请各学校、幼儿园孩子参加演出,以此吸引更多居民参与到活动当中来,从而推动居民积极主动去落实垃圾分类、践行垃圾分类。并在日常生活中号召孩子参加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,将垃圾分类的环保理念传递给更多人。这种“教会一个孩子,带动一个家庭,影响一个社区”的连锁效应,使得垃圾分类的宣传范围不断扩大,宣传效果显著提升。
来源:宁波垃圾分类微信
发布于:北京市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